假反腐败,会完蛋,但至少不会眼下就完蛋,但是,真要反腐败的话,王迪大人,您的政权分分钟垮掉了。
如果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呵呵,我们也不是没有杀手锏,没有后招:牺牲、献祭一部分群体满足领导的变态需求以及民众的愿望。
而这个群体,大家已经不约而同的将之锁定为:吏。
本来呢,吏还是蛮好听的,最初是百官的统称(天吏逸德,烈于猛火),但是,秦汉以后,官和吏开始区分,职位较高的为“官”,职位低的为“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者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者为“少吏”。九品十八阶,太师、太傅、太保等荣誉职务是正一品;宰相是二品或三品。基层的知县是正七品,县丞是正八品,主簿是正九品。尤其是科举时代开启之后,最低一级的官员从九品虽然品阶很低,却是属于有品阶的官员,也算是踏入“仕途”了。比从九品还要低的,就不是“官”,而是“吏”了。《说文解字》对“官”和“吏”也有不同的解释:“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
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泾渭分明。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吏,大约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了,活干得最多,工作强度最大,自然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责任和灾祸也会第一时间找上门来,俗称“临时工”。
但是,在这个时代,吏,是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存在的,他们虽然渺小,但是,基数庞大,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扮演着不可缺少的爪牙角色,尤其是,本乡任官基本被禁止,地方官基本是外地人的情况下,多为本地人扮演吏的时候,其作用和影响力就能更为重要了:嘿嘿,小样,离了我们这些官与民之间的链接纽带,任你是无所不能的天王老子也会两眼一抹黑,非要抓瞎不可。
官员们有着官员的消息渠道,小吏们也有着小吏的灵敏嗅觉,这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貌似不是玩虚的啊(最起码,各个调查小组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了),这老百姓一个个的看我们的眼色和以前也不太一样了,难不成真的要动我们?
……虽然我们的手脚不太干净,但是,这么多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上官那里不会大祸临头的时候一咬牙把自己给甩出来平息民怨吧?
哼!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要是不保住吾等(更别说主动撇清),那就别怪我们交底了,平时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有哪个不是我们经手?
因为一己私欲而沆瀣一气的官场上下,也最会因为出于自保而“陷对方于不义”的,毕竟,本就没有大义可言,哪里来的心理负罪呢?
高高在上(哪怕只是一个区区九品,但是,官就是官)的官员们眼中,小吏们虽然付出甚多,却依旧是蝼蚁般的存在,这种来源于精神、家族、传承上的歧视,是无法逆转的——当然了,小吏中也是有另类的存在的(不过,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王迪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寒门的赤贫人家通过努力和考核也可以成为吏中一员)。所以,官场之上一些让他们吃了定心丸的信息,是绝对不会外传的,只待情况不妙的时候就弃车保帅。
而小吏们也不约而同的横下一条心,只要翻了船,那就同归于尽吧。
无形之中,官场之上,因为区区一道法令,因为一个个调查组的出现,在无形的对手们还没有真正行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道不易发现的裂痕。
造成这道裂痕的,就是王迪有意的信息屏蔽,或者说是“信息不对称”。
官场之上,没有人知道舆情司的存在,没有人知道舆情司真正掌握在谁的手里,更没有人知道王迪,究竟要干什么。
因为王迪,本身就是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只要“割裂官场中官吏之间可能的勾结,惩治官员,震慑小吏,顺带着将看似一阵风似的运动玩成常态化制度,无人可以撼动”这一点能够做到,未来的荆州成为什么样子,官吏个人命运如何,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王蕃那里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自己重金投入,无节制砸钱的大杀器,即将面临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