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选择迎战,除了猜测追兵加速赶路后战力会下降外,也是想利用哀兵必胜的道理来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破釜沉舟,这一战之后,携大胜之势,将分散开的轩辕帝国军队各个击破,未尝没有翻盘的机会。
可是法正他身居高位多年,错估了军队中的人心,哀兵必胜,可不光是“哀”,就能“胜”的,关键要调动士兵心中的“怒”!
法正军如今最重要的两点都没有达到,想翻盘的希望几乎没樱他虽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但终究还是太嫩了,年龄已不,但真正打仗的机会却不多,根本没能成长起来,考虑不周也很正常。
蜀汉为了保证白毦兵的战力,对他们本饶待遇自然是极好的,但时间长了之后,白毦兵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会要求更多,会想要自己的家人也能过上好日子,但蜀汉紧巴巴的经济根本满足不了士兵们的诉求,诉求不满,又怎么能让他们“哀”而“怒”?
亲眼见证了大量的同胞被放弃,白毦兵的哀足够了,也许有怒,可怒的对象恐怕不是轩辕帝国,而是放弃了战友的蜀汉。
蜀汉兵源地就那么大,这时代的远房亲戚比后世也要亲近许多,街坊邻居更是亲密无间,否则就不会影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了,普通军队和白毦兵之间瓜葛必然很深,由于白毦兵严明的军纪,他们表面上没有怨言,但心中岂会没有怨言?
法正仔细观察或许能发现士兵的变化,但轩辕帝国持续不断地给他施加的压力,让他无暇去顾及士兵的感受,反正印象中的白毦兵就是绝对忠诚,战力出众。
军队在有些指挥官手里,仅仅是工具罢了!根本没有什么所谓战友情?
至于卡兹亲卫队,就更不用了,远赴异域作战,顺风顺水还好,一旦失利,肯定都一门心思的想回原来的地方去了。
另一方面,法正也完全没有调动士兵情绪的想法,或者是有想法而不知该怎么实施,一句简单的准备战斗,怎么能激起士兵的战意呢?
要知道就连慵懒的袁歌,都亲民地到士兵中转了两圈,作秀地啃了啃和士兵一样的干粮表示慰问,与袁歌过话的士兵,都是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作战时绝对能爆发出百分之两百的战斗力。
袁歌发觉陷阵营,白马义从的玄妙后,就特意研究过这种精锐兵种的形成,得出的结论便是习惯成自然,当每一个士兵都可以稳定地在每一场战斗中发挥出数倍的战斗力时,他们依然就成了精锐兵种。
之后便是老兵带新兵,老兵的精神气场可以轻易影响到新兵,使得新兵的精神气场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变化,与整支部队契合。
部队的风格则决定了这支部队表现出来的兵种特性,不同的部队特性不同,但原理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