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次己巳之变过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山海关到宣府,从大同到山西,九边各路监军太监纷纷又被崇祯派了出去。
这帮人一到任,就开始上折弹劾各路边镇文臣,而且屡屡得手,搞下去了不少文官。
这之后崇祯还有更加激烈的反弹行为:温体仁未来的同党,太监张彝宪被派去考核户、工二部文官。崇祯为他建了官署,命名为户工总理,权力同于外面的监军。
被太监拿捏住了钱袋子的文官系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然而包括吏部尚等大批朝臣一起上奏争辩时,皇上一句话:“如果群臣尽心为国,朕又何必用内臣呢?”
于是所有人都哑口无言了。
总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年轻的崇祯这才逐渐领悟到了他之前没有机会学习到的帝王核心思想:权利制衡。
..........................................
穿越众这一次联络太监,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道理很简单:三角形最稳固。
中枢辅臣+内官+外藩,这个三角才是最佳的闭环系统,可以做到政治资源互补,压力疏导。
事实上历代权相缺了内臣的配合都是做不成的。强如张居正,也同样要勾连大太监冯保才能顺利推行大政。后世人人都说张居正和一条鞭,其实冯保在其中起的作用同样巨大。
今天被罗礼士等候的宅邸主人,则是这一时期崇祯内廷的重要人物,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多位皇帝怠政,所以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逐渐权势大涨。
程序是这样的:由外朝的内阁辅臣初步标明解决意见(票拟),然后送入宫中的各地奏折,很多时候只需要经过司礼监同意(批红)这道程序后,就成为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明帝国正式行政命令。
这中间大部分时候皇帝等于都是被架空的,因为皇帝根本没精力处理那么多奏章。
穿越众今天派人接触大太监方正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最主要的就是方正化是现任司礼监秉笔之一,批红权正好可以对接温体仁的票拟权,是穿越众最看重的地方。
另外,现在是1630年,十几年后那些比较有名的宫中大珰头,很多还没有混出头呢。
像王承恩不过是个刚混到随堂太监的弟中弟,杜勋还在御膳房学烧菜。
曹化淳倒是风光,正在主持处理平反魏忠贤的冤案。
然而这一项工作摆明了是要和东林党人过从甚密的,所以已经选择了温体仁的穿越众自然不能找他——温体仁可是和东林党誓不两立的。再说了,曹化淳虽说受皇帝看中,但是离着进司礼监还早呢。
至于其他的高起潜张彝宪之流,还是同样原因:这帮人还没混进司礼监。
在这个时间点,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是高时明,秉笔太监是李凤祥和方正化。穿越众现在的目的很明确,只需要和其中一位搭上线就可以了。
这就是罗礼士今天找上方正化的原因:前两人和穿越众,包括穿越众在京城的关系通通不搭界,要紧急沟通很费事。
唯独方正化这边能打上交道。由于此君之前在直殿监当过掌印,而罗礼士又是负责宫殿修缮的,所以双方原本交情就不错。
这两年方正化去了司礼监,而罗礼士由于做了穿越众经销商的缘故,一度曾四下拉关系拓展建材市场,于是双方的关系反而愈发好了。包括方正化的私宅就是罗礼士手下的建筑队给装修的,当时因为方太监升官的原因,玻璃窗和水泥地坪还打了六折,承了个人情。
所以今天罗礼士坐在方正化位于皇城外的私人宅子里,心下还是对任务有把握的,因为他比较了解对方的为人。
到了正午,接到消息的主人果然从皇城出来了——在这之前罗礼士就已经去了一趟皇城,托小太监给方正化带了口信。
方正化是山东人,之前也是一步步从底层太监爬上来的。此人刚刚不惑的岁数,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光。
见到主人后,罗礼士并没有耽搁,快速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个清楚。
不想方正化听完后,却当机立断表示可以帮忙:他是太监,在这件事上的角色只是禀报皇帝一声,虽说功劳不大,但是也不用负担什么责任,算是白捡了一个皮夹子。
“咱家要多谢罗兄弟了,此事若成,定有后报!”
“温宗伯和曹将军那里,还请罗兄弟带个话,大家今后要多走动。”
方正化是内房出身,所以举止做派都近似正规文人,谦和有礼。
旅明
阅读悦,阅读悦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