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乱世文人 > 第五十三章 酒桌议政

第五十三章 酒桌议政

季胡二人也是连连点头,对于林翊的建议和这句话相比,显然更看重后者一些。

林翊张了张嘴,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本以为自己的建议,会有多么独到,如今来看,后世的那点优越感,还是幼稚了些,能进入朝堂,指点江山的,哪个都不是等闲之人,一群精英聚在一起,显然不比后世的施政者们差多少。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看似易懂,但要讲出来,却是大智慧了,里面已经有点哲学的意思在其中。古人重文,诗词、歌赋、文章,都算是文学,但文学毕竟只是传播思想的媒介,再往更深一个层次理解,就要上升到哲学的范畴,这显然就要更高级一些。

不管是当下还是后世,文人做得再成功,毕竟也只是文化层面,被大家尊一声诗人,词人,小说家,或者文豪之类。可一旦进入哲学,那就是思想方面的影响,可以开宗立派,诸如老子、孔子之类,影响的就是各个阶层了。

以林翊的阅历,其实还联想不到这么深远,自然对三人的反应,有些困惑。其实这也正常,就好比两人下棋,对面所坐之人,看似年幼,但偶有出招,却是借鉴着国手的套路,难免令对方刮目几分。

胡老似乎有些被说动,不过所谓说动,也只是动摇了是否可以先实施起来,再看看效果,至于改革的优劣,还是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当然,酒桌上的这些,也不过是几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至于如今的当政者如何抉择,就要看人家的。

说着说着,话题又聊到了已经敲定,来年就要颁布的另一条改革,名曰“春苗法”,林翊在一旁听了听,有了方才的“市均法”抛砖引玉,此时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春苗法,与另一个平行时空下的青苗法没有多大区别,大意是说,在春天青黄不接之时,农民由于手中无粮,经常会向富商士绅借粮,等到秋收以后,加了利息还回去。现在改为由政府出资,为农民提供贷款,利息上自然会低一些,在改善农民生计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创收,还有就是秋种之时,也可以发放贷款,帮着农民购买农具或是种子之类,大概就是将以前的民间借贷关系,转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债务。

这项政策,不同于正在讨论的市均法,已于去年,在杭州辖下的鹤县有过试验,据说成果还不错,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财政上也好了一些,这也是张怀礼上任左相后的第一项改革,从政绩上来说,倒是颇为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出发点来看,春苗法也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减轻农民负担,遏制民间的恶性借贷,为避免农民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出现像后世白毛女之类,卖儿卖女的现象。

在另一个时空,这项改革因为实施不当,最终戛然而止,不过换成这位张怀礼,不知道是否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毕竟不同于市均法,需要配合的层面太多,只要监管得力,政策实施合理,倒是可以一试。

当然,这里面的阻挠应该不小,毕竟但凡改革,必然是要触动既得利益者,就看当政者的决心了。市均法顶多只是动了大商贾的蛋糕,这年头,商人地位低,没什么话语权,但春苗法却是要打地主士绅的主意,在农耕社会,可不是那么容易。

有了鹤县的先例,三人对于春苗法,倒是没有多少微词,话题更多的,是关于朝中权利与责任的划分上,比如利率的制定,许老与季老的意思,是由朝廷统一定调,全国境内施行一样的利息,而胡老则主张下放权利,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很显然,胡老是出于各地贫富的不同,因地制宜,而许季二人,则担心出现地方政府舞弊,胡乱划定利率,到头来,非但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兴许还会闹出动乱。

林翊在一旁听得暗暗点头,他可没有为官的经历,许多事情虽然知道,但大多一知半解,让他牵头提提意见可以,但具体的实施上,显然就没有几人考虑的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