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汉武挥鞭 > 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修)

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修)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

早在正月间,刘启已经带着皇后王娡和太子刘彻进行了“亲耕”,这是古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自到田间耕作,表示重农。

而刘彻更是主持了出火烧荒仪式,点燃烧荒的第一把火。

上古的农业大抵实行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民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而这个仪式,延续到了汉朝,就成为了开耕的象征。

看着眼前的木牛犁,刘彻很是无奈,原本他想拿出唐代创制的曲辕犁,却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汉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

不是刘彻不想推广曲辕犁,只是曲辕犁必须使用铁制的犁镵、犁壁,现在哪有那么多的精铁?所以说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不是穿越者花一天时间就可以推动的,还好刘彻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他的计划。

又过了一些时日,大汉的农夫们终于盼来了“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关中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故而“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因着汉帝刘启的讳为“启”,故而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南山脚下,耿老汉带着斗笠,穿着草鞋,赶着一头毛光发亮的壮实耕牛,自个背着笨重的木牛犁(老头爱惜耕牛),哼着小曲向田中走去。

原本刚到遗孤院时,总管事就给了耿老汉一个看守仓库的悠闲差事。

遗孤院的月例很高,足够耿老汉舒舒服服的娶上个媳妇,好好的过些轻松日子。可是耿老汉是个闲不住的人,看到遗孤院在上脚下有一片官田,就自告奋勇的提出要包下其中的几亩薄田。

总管事倒也爽快,这些官田本也是为让年纪大些的孤儿能适当劳作一些,免得成年后不识劳作,万一又没学到其他本事,寻不到活路。如今大部分孤儿都还很小,无法耕作,与其将官田抛荒,不如租给其他农夫耕作。

至于耿老汉,本就是遗孤院的人,自然要照顾一些,就给了他的“官田监”的名头,月例照拿,但要管好一大片官田,免得抛荒了。

耿老汉前几日已经犁了好几亩地,他也是个庄稼老把式,入伍前,可干了十来年的农活。只是以前都是用人拉的犁,突然多了头耕牛,他花了大半天才学会控制耕牛的行动。

还别说,用耕牛就是比较快,耿老汉突然觉得,自己就是管上百十亩地,也是可以的。

走着走着,耿老汉觉得背上的木牛犁变得轻了不少,回头一看,已经十岁的赵立正掂着脚,一边往上顶着木牛犁,一边亦步亦趋的跟着他往前走。

耿老汉又好气又好笑,笑骂道:“臭小子,咋不去读书,跑来跟着老汉干啥?”

“先生说今日放假,只留下些课业,我昨夜已经早早答完了,来帮老爹犁地,不碍事。”

赵立脆生生说道,自从到了遗孤院,接触同年龄的孩子多了,他也渐渐开朗了些。

耿老汉摸摸他的小脑袋,笑问道:“哦?昨日都学了些甚么?”

“学了些奇怪的字符,先生说那叫代数,是教人算账的学问。”

耿老汉疑惑的挠了挠头,他虽没读过书,却在军伍里听人说过,读书人都学的叫什么经书的,还没听过有先生教人算账的。

粗人有个好处,就是想不通的事不多想,耿老汉拍了拍赵立瘦弱的肩膀,道:“不管先生教什么,都要好好学!能到遗孤院,吃得好住得好,你们是有福了,这都是托了皇上和太子的福气,以后学好了本事,可别忘了圣上的恩德才是!”

赵立点点头,攥紧小拳头,满面肃容道:“定不会忘了陛下和太子的恩德,以后学好本事,陛下和太子要我打谁,我便打谁!”

耿老爹看到赵立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久久回荡在南上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而此时,田胜开办的私学里,一群孩子正在认真的看着学堂内的黑板,听着先生教导的学问。时不时有的孩子会举手问些想不明白的地方,先生也微笑着认真的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