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世子很皮 > 第五百五十一章 皇爷爷教了些什么?

第五百五十一章 皇爷爷教了些什么?

齐泰与卓敬也顾不得其他了,连忙翻看起来。

“正是准备着手改制!”

方孝孺对着皇宫的方向拱手道:“自然是陛下亲自提出,二位看看我们草拟的章程。切不可透露出去,待到执行之时,百官食朝廷俸禄,纵然利益有些损失,以陛下之威严,想来也能压得住。”

齐泰二人将奏疏翻得飞快,他们看完之后,没有如黄、方二人的预想,给他们两个提供帮助,反而齐声反对!

齐泰更是毫不客气地扬起奏疏反驳道:“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般的理论,太不切实际了!上古的制度,如何可以套用到如今?朝廷如果真按照两位所言行事,天下未必大治,泰断言,必将大乱!”

齐泰也是气急,他实在是忍不住了,虽然在削藩的问题上,他是坚决站在黄子澄他们这一边的。

可他毕竟是从礼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职位一路干上来的,是个会干实事的。不说朝廷要同时削藩、改制两头抓,这样一起搞能不能成,单单说奏疏上这些夸夸其谈的荒唐言论,他只觉得如果皇帝真听从方孝孺与黄子澄这两个人的,去恢复上古制度与周礼,复什么井田,那也不用人家来反了,这天下就会被他们给折腾没了!

卓敬从那份奏疏中抬起头来,也是犹如身在梦中。

黄子澄一辈子都与书籍为伴,为官后大时间也一直在詹事府教书渡过,脑袋有些迂腐,卓敬是早知道的。

但他实在没有想到,名满天下的大儒方孝孺在施政上居然也是如此幼稚,不,这都不能说是幼稚,而是可笑!

难怪在洪武年间就已名声大振的方孝孺,虽被先帝赏识,却只赞不用,鼓励他继续钻研学问,就把他给打发回乡,让他教书育人,好好当个教书先生。

还是先帝有眼光啊!此刻想来郑沂郑老大人那时奋力阻拦方孝孺入朝是对的!或许郑老大人也见过方孝孺,深察其性,所以才不惜用辞官来极力反对方孝孺入朝,可恨自己那个时候居然没有出班相助……搞得现在让这教书先生来朝堂施展他的上古圣王之策!若是真照着这奏疏来施政,我们这些位列朝堂的部堂、侍郎,还不给天下人笑死吗!?

听了齐泰这番不客气的话,黄子澄也是不客气地怼了回去:“皇上定下改制之策时便说过,改制必然会有损有益,反对的势力不小,不可能有皆大欢喜的。我看齐大人你便是这利益受损者吧?黄某还要告诉你,此时关系我大明万世之基,皇上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阻拦而半途而废!”

卓敬一听这话,顿时也给这书呆子给气笑了,便在这公房内和黄子澄、方孝孺撸起袖子理论了起来,“井田制度,崩坏已千年了!井田之法可使用于上古,却难实行于今朝,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治世之道。历史也已证明井田制的不切实际,两位请三思!王莽之鉴在前啊!”

方孝孺听到“王莽”二字,也忍不住勃然大怒,厉声喝道:“卓敬你说我们是王莽!?”

连卓敬的表字他也没叫了,可见方孝孺的愤怒。

黄子澄也是一副不与卓敬善罢甘休的样子,这时候也顾不得讲读书人的斯文了,面红耳赤地与他争论起来。

“论事就是论事,咱们别攻击他人。卓大人,你要是不同意拿出论据反驳就行,恼怒之下就失了斯文。”

齐泰见要争吵起来,觉得只能压下自己心中的怒火,无奈地开始和稀泥,“即便改制有道理,但事情是一步一步做的嘛,削藩之事还未完成。更改井制度,牵扯众多,还需从长计议,急不来的,急不来的。”

无论齐泰如何和稀泥,黄、方二人还是一派怒气冲冲要与卓敬驳到底的样子。

可是卓敬却已经完全爆发了,只见他对齐泰拱手道:“齐大人,卓某是敬重你的为人的,但是与他们,实在弄不到一块去了!今天必须说个清楚!井田制,算什么狗屁治世良方!若真按照他们说的办,我们也不用削什么藩了,到时候不管是王是侯,是官是吏是民,只要能反的,全都要反了!这两位先生品格是没说的,于学问之上卓某也甘拜下风,但若说治理天下,他们却是一窍不通!请恕卓某无礼,告辞!”

卓敬愤然转身,正待离去,齐泰一个飞身抓住他的衣袖,对其劝道:“卓大人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吗?为大明,为了陛下,为了朝廷,请三思!”

卓敬脸上神色一阵变幻,沉默了片刻后,终于非常僵硬地回过头来。

黄子澄与方孝孺却是书生意气得很,正要继续与卓敬辩驳。齐泰顾不得开罪他们,抢在他们之前拿出那封红翎军报,双手举得老高,大吼一声:“能不能别吵了!边疆告急!红翎急件!”

边疆军情还是有效果的,黄子澄与方孝孺顿时都闭了嘴。

看着公房内彻底安静了,齐泰苦笑道:“咱们虽然想法不同,但是对陛下的忠心都是一样的,能不能将争议暂时搁置下来,先看看这军情,再带我去找陛下?”

说完后,他面色凝重地将红翎军报递给了正在强制压抑怒气的黄子澄与方孝孺。

黄、方二人对视一眼,赶紧将军报翻开一起观看。

“阿鲁台已经带兵围逼近了北平城!?”黄子澄倒吸了一口凉气。

方孝孺也是急声问道:“齐大人什么时候接到的消息?”

齐泰道:“刚接到。军情十万火急,我们要马上将这消息禀告给陛下,两位大人可知陛下在哪里?快带我们去吧。”

“宫里的消息说,陛下去了比武大会的现场。”

政见是政见,朝争是朝争,北元寇边可是关乎边民生死的大义,这一点黄子澄与方孝孺还是分得清楚的,他们一边朝前领路,一边吩咐外面的属下,安排车轿,一起去寻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