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军团浩浩荡荡地从九江出发没有几天,便垂头丧气地再次退回了九江城。
郭英负手站在城头,阴沉着脸凝视陆续增援而来的十万“天兵”,他没有大发雷霆,此刻他已经完全冷静下来,已能直面这荒诞的事实。
缓缓走下城楼,郭英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码头边,早已等候在岸边盛庸、廖勋立刻率领几十名将领迎了上来。
盛庸带头跪下,恭恭敬敬向郭英行一拜礼,“末将恭送侯爷回京。”
“末将恭送侯爷回京。”
“末将恭送侯爷回京。”
“你们还有军务在身,都别送了,回吧。”
众将闻言,三步两回头地告辞离去,只有盛庸留了下来。
“末将也奉命回京,或许到京之日,便是末将身亡之时,所以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跟在侯爷身边再学习一番,不知可否?”盛庸望着郭英疑惑的眼神,上前直言相告。
“路上多个伴也好。”郭英点头同意,将盛庸带上了座船。他远远凝视着江夏的方向,他这辈子唯一一次挂帅出征,近三十万大军,最后损兵近十万,盖过徐达等人的愿望看来只是个奢望。
一想到江夏惨败,郭英彻底认清楚了自己的实力,这是他一生当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尽管他可以用皇帝的压力、朝中派系互相攻伐、内斗严重作为掩饰,但他内心深处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失败。
他带着盛庸带甲板上来回踱步,他在慢慢回味这次江夏战役失败的原因,他心里很明白,即便没有其他的因素,他也将彻底败于朱柏父子手中。
朱柏父子非凡的智谋和军事才华,以及湖广军民的众志成城,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就感到一阵阵绞痛。
别人只需考虑如何退敌,而自己最先想到的却是如何打击政治对手,假如自己在出征之前,就果断地反对李景隆安插宋忠当西征军;假如自己可以顶住皇帝的压力,继续执行徐辉祖的计划,即便最后失败,也不会败得这么惨,搞到如今这般屈辱般回京的地步。
说到底,还是他郭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将领,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个政治家,他郭英确实是这次西征失败的最大的责任者。
郭英走到船头,吹着江风,不由长长叹了口气,“想不死吗?”
盛庸连忙躬身一拜,“还请侯爷救我!”
郭英转身摆摆手,“起来!”
盛庸直了腰一副洗耳恭听状。
郭英沉吟一下,“李景隆也不会杀你。”
“这是为何?在曹国公的眼中,末将应该是罪该万死的叛徒才是。”盛庸不解地望着他。
郭英摇了摇头,“李九江这人是本侯看着长大的,极度追求权势,一心想光复他曹国公府曾经的辉煌,在这个目的达到之前,你死不了。”
“侯爷的意思是,曹国公还想用末将?”
“嗯。”郭英点头说道:“朱棣是什么人,李景隆清楚的很,他自己有几把刷子,你以为他心里没谱吗?要不,你还能回京?一道命令将你在九江砍了不就行了?他定会用你,但你也会遭受巨大的屈辱。羞辱你一顿,再利用你打仗,战争结束后再慢慢地玩死你,这便是他李景隆。”
盛庸点了点头,遭受点屈辱没有关系,能活着就好,他心情稍稍好了一点。
盛庸刚要开口,郭英又接着道:“到了北方好好跟平安学冲锋陷阵,好好看朱棣的用兵之道,一定要细心揣摩,若是能化作你自己的,你便可成一代名将。以后或许能为新皇所用,继续为我大明出力。”
盛庸好久以后才低声道:“侯爷,看好湘王还是燕王?不!侯爷希望是湘王坐上那个位置,还是燕王?”
郭英半晌低头不语,盛庸有些忐忑地看了他一眼,“侯爷,末将说错话了吗?”
郭英摇摇头,低声道:“我希望是湘王。朱棣虽有雄才伟略,可他也有阴狠毒辣的一面,他在朝廷逼迫他最困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凶狠,反应出他是极度利己的人,他若为帝,或许会开创一番不朽的功业,但对百姓却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反观朱柏,有果断,有才华,却又没有帝王的铁石心肠,大明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个心中时时装着天下百姓与大明的江山的好皇帝,朱柏若为帝,则是万民之福……而且,他的继承人也是非同小可,积蓄民力,增强国力都是朱久炎的拿手本领,这些才是最大明最有利的。”
盛庸明白了郭英的想法,想到朱久炎的给予他的惨败,一路不给任何机会的追杀,以及对待俘虏的克制,他很是认同的地点头道:“末将虽然没有见过燕王,但是湘王父子,确实让末将心服口服。”
郭英笑了起来,“你即将北上,很快就能看到燕王了,到时你就会有更加清晰地判断。”
“侯爷的意思是让末将帮助李景隆全力抗燕?”
郭英摸自己的白须用一种自嘲的语气道:“我这把年纪挂帅,也是有私心的,但……如此落了个如此下场,看来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停顿了一下,他转头看着盛庸道:“但你还年轻,我大明也还很年轻,年轻人就应该拥有更多的机会,你们的责任还有很多!到了北方,杨文会照顾你的,李景隆可指挥不了他。”
“感谢侯爷!末将此生必为大明奋斗到底!”
“好好干,别让我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