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劫余纪 > 第一卷 养生主 第一章 桃源尽处是清都

第一卷 养生主 第一章 桃源尽处是清都

麟德历四十二年秋,大魏国齐境,兖州城外。

大魏国虽是夷狄立国,却雄踞中原之地,早为周朝遗风所染,当今圣上更是有意改皇姓为周姓,更好地学习其文化。

而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境早在还是割据一方的齐国时,齐国皇室长孙家便已将重礼崇道定为国策,学习周朝礼法,尊奉道宗教令。

后来邺都改制大魏一统中原,重新建立北道宗并定为国教,成为六境之一的齐境便进一步地开始管理境内的修行之地。尽管道宗早已隐遁出世不知所踪,但道宗在境内遗留的各个修行处每年都有奉道司的官员维修道路、运送物资。

再加上自中州之盟后大魏与南方楚国久无战事,当年威震四方的齐鲁军,成了如今守卫齐境各城和修行处以维持治安的巡查军,为境内百姓和修行者的出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重学如此,当为天下楷模。

而在齐境东部的兖州城外,一条黄土铺就的道路穿过一片在萧瑟秋风中落叶飞扬的桃林,桃林尽头便是一座正淋浴在天外霞光的小山。

山峦四壁陡消,树林环合,经霞光照耀而染上了一层胭脂色,青绯两色相融,仿佛一颗遗落人间的翡翠,一条登山石阶更是如白玉带般深深镌刻其中,令人见而忘俗,大赞天地造化之奇。

而此时,一名怀中抱着襁褓的中年男子也终于登上山顶,抬头望着高大的道宗山门,大口喘息着。

山门红柱青瓦,只是平常的名山规格,虽然齐境的奉道司每年都会派遣监造使到各个修行处修缮道宗山门,但重视程度以道宗的《山海品鉴经》中规定的修行处等级为准而有所侧重。

此山终究不过是名山规格,历年来修缮有限,所以山门难免有些破败。

蓝底匾额上没有字,但男子知道这里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清都山。

目光下垂,随即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座山谷。

山谷也不甚深,登山石阶穿过看上去有些破旧的道宗山门后又向下延伸,如白蛇般蜿蜒曲折地探向谷中,谷间依旧是树林环绕,悬泉细流激荡石上,鹿鸣猿啼时响林间。

谷底有数亩农田,阡陌纵横,田边便是一座正升着袅袅炊烟的破落道观,真是世外桃源。

男子定了定神,走到山门之下,运足内力大声喊道:“小人奉赵境信城百里破军家主之命,有要事相求于清都道长!”随即抱着襁褓,直身跪下。

一轮红日终于从朝霞中喷薄而出,大放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周围景致一时明艳起来。同时一位五十多岁,身穿素净青丝道袍,颔下垂着三尺白须的老者也出现在他面前。

跪在地上的中年男子怵然一惊,自己跪下等候不过数息,这道人就瞬间便从谷中道观移到了山头,定是用了传说中的缩地之法,忙低头说道:“道长果然是不世出的高人,小人在此等候即可,何劳道长动用道术?真是折煞小人了。”

“无妨,你起来吧,贫道便是清都子。赵境的信城与我清都山远隔千里,百里家主派你来我清都所为何事?”

清都子客套道,心中颇有些不悦,本来他每日都要登山倚石,观赏犹如红莲吐珠的日升朝霞之景,陶冶心境,谁料今日这不速之客只是被山门和谷中景物吸引,并未察觉到旁边的岩石后面有人,这一嗓子差点把他吓得一踉跄,观景兴致顿失。

中年男子却不起来,仍低着头,将襁褓双手举起,敬畏道:“家主希望道长收下小少主为徒,让他在清都山修行十二年,锻炼心性,还望道长应允。”

朝阳初升,灿烂阳光覆盖住用雍国的上品蜀锦织成的黄底白纹襁褓,氤氲着金红色的光泽,微风轻拂婴孩莹润恬静的睡脸,很是可爱。

清都子看了一眼婴孩熟睡的面容,却是一叹:“你还是回去吧,清都既非修行宝地,又有不轻易收徒的门规。百里家主若想让这孩子修行道术,培养心性,大可择一福地洞天托付良师,贫道不才,实在恕难从命。”

说完便长揖一礼,明显是要送客了。

男子早有准备,重将襁褓放下,左手抱住,右手从怀中掏出两封信来,仍低着头说道:“这是家主呈给道长的两封信,还请道长过目后再做定夺不迟。”

清都子疑惑地接过两封信,暗想清都与信城的百里家素无瓜葛,清都山不在道宗福地洞天之列,本就名声不彰,这位百里家主却执着要将这孩子塞过来,到底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