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唐宫清梦 > 第三章 贤王回宫送余岁 阖府团圆庆新年

第三章 贤王回宫送余岁 阖府团圆庆新年

为了养好身体徐惠听了馨儿的话在府内乖乖的呆了几天,李恪也是在王府内并没有外出,两人的生活与往日并无不同,那日的曲江池救美好似从没有发生过,徐惠并没有见过李恪,而李恪似乎也不记得这样一个姑娘的存在。

小年的时候徐惠让管家按照往年旧例去买了些灶糖之类的东西,好好的送了送灶王爷,顺便偷偷的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帮她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日后还有没有机会回去了。其实她也知道灶王爷听不到她的祷告和询问,只是想给自己在唐朝的生活找一个精神寄托罢了。

腊月二十七,徐父终于带携妻带子风尘仆仆的从湖州老家赶了回来,他们这次回湖州一是探亲祭祖,二呢则是要跟徐家列祖列宗及族人传达一个喜讯——徐家要出皇妃了。虽然太宗都可以做徐惠的父亲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的人眼中,这还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徐父虽不至于十分迂腐地认为这件事可以将徐家摇身变为贵族,却也知道这对于徐家满族来说的确是件可喜的事,毕竟并不是谁家都有把女儿嫁入皇家的福气的,也不是谁家都能把女儿教育到可以满足皇上妃嫔的标准的。

徐父徐母回来以后知道徐惠落水的事自然一阵唠叨又好一阵关心,好在徐惠现在已经没什么大碍了。眼看新年就要到了,全府人便开始着手准备除夕要用的桃木、油漆、红纸、竹节、青幡等布置庭院,还有一些简单的爆竹、香料之类的。

除夕这天一早徐府管家便开始带领下人打扫庭院,将折好的东南桃枝插在门户上。而徐惠在看见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则更有些想家了,虽然徐家人对她很好,对她性情变化也没有做过多的追究,而自己在现代也没什么亲人了,但是她依然很怀念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更想念好朋友杜欣。

正在她倚在门口发呆的时候,馨儿抱着一堆红纸还有两块桃木板走过来了。“小娘子,阿郎说了,今年的桃符让你写,说是……就当留个念想。”说着小丫头把手里已经漆好的桃木板举了起来。

桃符嘛,这个很好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古时候的人会在家里放一些桃枝,再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在过年的时候挂在门口希望两位神仙保佑一家人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看着桃木板边上放着的红纸,徐惠脑袋里有一个灯泡亮了——不然来点儿新颖的吧?据说第一个春联是在五代时期出现的,那不好意思了孟昶同学们,为了符合历史上徐惠才女的人设展现才女的风采,我只好先你一步“发明春联”了·····当然了,主要是为了不穿帮。

徐惠随手把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然后拿过红纸写上那句流传千古的首个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完这个还不过瘾,又捡着21世纪的常用的对联写了几幅递了过去。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贺新年”;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还给写了一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抬头见喜”之类的吉祥话,最后还顺手写了几个福字,各种笔体,各种花样。看得馨儿拍手叫好,这丫头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系统的“桃符套餐”呢,当然何止馨儿,当时的唐代人也都没见过。

馨儿拍手叫绝的时候徐孝德也挂好青幡回来了,当他看见徐惠和馨儿手里那一套套的“春联”的时候明显也是楞了一下,似乎她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不过,当他仔细看了春联的内容之后,很快他的神情从迷茫转而变成了震惊。谁能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竟然有这样新颖的想法并且有这样深厚的文学底蕴呢?很显然他对徐惠写的春联很满意。

徐惠在这帮忙准备迎接除夕的物料,而皇城的另外一边李恪已经安排好府里的一切进宫了。吴王是有自己封地的亲王皇子,在封地有自己的府衙,所以正常情况下他是要留在自己的封地不能长期在长安城逗留的,尤其是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对他百般防范甚至可以打压的情况下他更不可能无故出现在长安城,只有除夕前后一个来月的时间才能在京城逗留。

李恪救徐惠的那天也正是他回到长安城的第一天,久未在长安忽然回来难免怀念,便在四处逛逛。未曾想到正遇见了失足落水的徐惠,那一袭淡黄色的披风在湖面上一闪而落,虽然不是很显眼,但机敏的李恪还是发现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

今日是除夕夜,李恪与其他皇子一样带着自己从封地带来的礼物早早的就进宫了,在甘露殿拜见过李世民,和遇到的其他皇子一阵寒暄之后,才往姨母杨淑妃处走去。路上路过西海池却停住了脚步,此时李恪脑海中不由得闪现那日曲江池边的场景。

依稀记得那个黄色披风的弱小身影,一眨眼间便掉入水中,一个小丫头站在岸边呼救,当时的他来不及多想,只一闪身就下入湖水中将那姑娘救起,让自己的仆从雇了马车将其送回府上,又请了医者为其看诊。现在他还是能回想起当时身处冰寒彻骨的池水之中那种感受,不知那姑娘有没有感染风寒?想到此处李恪笑笑再次抬步向前,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自己在惦记什么呢?李恪奇怪的举动和神态看得边上的内侍一阵迷茫却又不敢多问,这样一耽搁,到了杨淑妃的宫里时已经将近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