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老道心思一转,莫非这婴儿鬼不吸人精气,而是吸收日月精华,练得天地长生大道,是个好鬼?
婴儿哭声渐渐微弱,倒是这风声怒号惹人心惊胆战,老道看着婴儿迟疑片刻,而后一步迈向前方,抱起那襁褓入了道观。
“是人是鬼说一声儿,好让老道有个心理准备,看是喂你人奶还是喂你人肉。”
即便是入了道观,老道还是心存忌惮,生怕这小东西给他一个回马枪,为的就是人死前这精气神散开,流入尸体当中,让这血肉更加鲜美可口。
老道抱着婴儿跪在了泥塑道像下,等了一会儿也没见这小儿出言说话,这下老道才真正放下心来,将婴儿放在泥塑前,探头看了看。
发觉这孩子白嫩如霜,粉妆玉砌,乍眼一看煞是可爱,可再仔细一看,又觉得这孩子面色苍白,像是早夭之像。
“诶,苦儿,生父母者不养,实乃天地第一憾事,出世灵胎未成,便有早夭之像,乃天地第二憾事,养而人家不尊,乃天地第三憾事。”
老道跪于蒲团之上,轻叹三声,“也罢,你我皆是命不久矣,往后日子,也算做一个伴吧。”
观内余米半瓢,老道与婴儿分食之,道士吃米,婴儿喝汤。
……
恍惚十年已过,婴儿竟神奇般的活了下来,只是这观内老道却垂垂老矣,人道未成正果,身体却先支撑不住,每日稀饭咸菜寥寥几口就罢,终日卧于观内烂床之上,手摸腐朽袄被,长叹不能成仙成道。
十年时间,婴儿已成风华少年,只是常年营养缺失,面色蜡黄,而且穿着老道破旧宽袍,身材上要显得比同龄人小上不少,再加上常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被山下那些小圣村的村民戏称为小乞儿。
小乞儿自小吃着百家饭长大,从小时便被老道四处借母乳,再大些,老道便将小乞儿丢下山去,常常直言说道:“吃不饱,便不要回来!”
每逢此刻,小乞儿便会端着一个缺了一角的瓷碗挨家挨户的敲门,主人家开了门后,小乞儿也不说话,只是端着烂碗眼巴巴的看着便是。
小圣村人大都知道这小乞儿来自山上道观,出生便被抛弃,所以有些人家觉着小乞儿可怜,便将他拉到自家屋内一同吃饭,倒也不分亲疏,如对待自家孩童一般。
小乞儿也不白吃村民米饭,常常吃完以后,便会手脚勤快的将锅碗瓢盆洗干净,再用孱弱的身躯,帮那户好心人家续满屋内水缸,久而久之,大家见到这可怜孩子,总会将他拉到屋内,给些不常见的好吃的。
倒是小乞儿生性腼腆,过了一些年岁后,宁愿跟着老道在道观内每日喝一碟白米粥,也不再愿下山去人家里吃饭了。
每日小乞儿只是在西阳将落时,才会挖出半瓢米,开水煮粥,只不过此时老道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吃不得多少米了。
每次吃饭时刻小乞儿总是拿汤勺端碗跪于老道床前,轻舀一勺米水,吹的温凉合适,这才小心翼翼的喂到老道嘴里,这个时候老道总是嘟囔一声,“以前我吃米你喝汤,此刻反了过来,倒是有趣。”
小乞儿话不多,每次都要说道:“就此刻精神不少。”
老道这时候就会轻笑两声,喉咙中似有浓痰,声音嘶哑不已,摸着小乞儿的脑袋说:“快些长大,长大了,我也就放心了……”
每每老道说完这句话,接着就会摆摆手,说声“吃不下了”便转头睡去,小乞儿叹气一声,他知道老道情况。
老道并不是吃不得饭,只是想着缸内米面不多,小乞儿又脸皮薄嫩,不好意思多去村民那里吃食,老道自己这将死之人,总得要给小乞儿留下些什么。
观内无金银财宝,自己这修人道也没修得正果,道法心经也不能传授,若是以后小乞儿像自己一样孤苦伶仃,还不如外出学一门手艺,虽说不能大富大贵,温饱倒不是问题,想来想去,老道觉着,自己除了观内米缸那斗米以外,也没什么能托付给小乞儿的了。
所以说自己临死前少吃一点,若是日后手艺师傅那里受了欺负,也能回道观中,吃些余粮,不至于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