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七喜中文 > 文唐 > 796 甲骨文汇编

796 甲骨文汇编

这两年,文字研究院悄悄的对河南道发现的殷商遗址进行了几次挖掘。

挖出骨片一万余枚,陶器和青铜器上百件,获得单字三千三百一十六个。加上岳山提供的参考,共破译出两千一百个。

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前世的总破译数量。

有人或许会说了,太扯了,那么多专家学者百十年才破译两千字,你们两年就破译两千一百个,怎么可能。

还真有可能。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有岳山提供的一千多字的现成翻译做参考,这一千多字已经知道答案,只要反推过程就可以了,没有多大的难度。

第二个原因是提前一千三百年发现甲骨文,甲骨、陶器、青铜器等保存的更完整,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个原因还是提前一千三百年发现所带来的优势,许多文字知识和相关质料都没有失传,为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破译甲骨文最好的参考资料其实是金文,因为金文是直接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双方的关系非常深。

从金文反推甲骨文,会变得比较容易。

至于金文,是从商末到秦始皇一通六国时期中原诸国使用的文字。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时期才被小篆取代。

到了清末时期中国文人开始重视金文的时候,它已经失传。

经过收集整理只找到了不到四千个,还没有甲骨文的数量多,也只破译了两千多个不到三千。

离甲骨文最近的金文失传,是甲骨文破译工作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中间出现了断层。

而唐朝时期,依然有大量的先秦文献流传下来,关于金文的记载很丰富,甚至有些人还能进行辨认解读。

所以在唐朝时期研究甲骨文,真的比二十一世纪更方便。

这还是文字研究院闭门造车的结果,一旦把这个消息公布出去,集合全大唐学者的力量,只会破译的更快更多。

能不能把甲骨文全破译了不知道,但肯定比前世要破译的多的多。

岳山手中的那部书就是文字研究院关于两千一百个破译甲骨文的汇编。

书编写的非常严谨,每一个字都找到了线性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甚至连不同时期的含义都进行了讲解,非常详尽。

这部书有五本,前面四本是介绍单个文字的,后面一本是整理出来的甲骨文章二十篇,还有翻译。

这二十篇有占卜祭祀用的,有记事文章,很丰富。

事实上发现的文章远不止这些,之所以只记录二十篇,是因为只有这二十篇的翻译比较完整。

为了避免争议,不能完整翻译的暂时就不发了。

看完之后岳山非常满意,这本书让他来写也就这样了,甚至还有所不如,毕竟他不是专业研究文字的。

书名也想好了,没有取什么花里胡哨的名字,简单直白:甲骨文汇编。

序言采用的也是半文半白的风格,介绍了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又是怎么展开研究的。

还有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号召大家保护好甲骨文,并一起研究什么的。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说什么大话,就是简单直白的介绍。

他认为这部书最精彩的就是甲骨文本身,别的没必要搞那么花里胡哨。

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天色已经不早,去孩子的房间给他们讲了一篇童话故事把他们哄睡着。

只是讲故事的时候多了一个大孩子听众,李淑,现在她是一千零一夜的代笔。

故事还没讲完两个孩子就已经睡着了,不过岳山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讲了下去,后面都是讲给李淑听的。

等故事讲完,两人才各自离开。李淑回去整理润色今天的故事,岳山则去找自己媳妇。

毕竟都准备要二胎了,不找媳妇怎么生啊。

第二天他拿着那本甲骨文汇编去了皇宫,把计划给李世民通报了一声。

前面已经说过,甲骨文的事情具有很深的政治意义,朝廷必然是要大做文章的。

提前给李世民通气好让他做好准备。

得知这个消息李世民道:“这个时机不错,恰好赶上重启分封,又多了一个理由。”

岳山说道:“我也觉得这个时机不错,不过朝廷还是要做好准备,甲骨文一旦问世恐怕会引起很大的震动。”

李世民道:“有震动好,最好能让士族乱起来,这样朝廷才有机会打击他们。”

岳山道:“这次必然会对士族造成重大打击。他们不是一直讲究复古吗,抱着一本《礼仪》当圭臬。现在我们把殷商的礼仪翻出来了,看他们有什么话说。”

李世民担忧的道:“不会导致国朝礼仪混乱吧?”

岳山道:“民间自有一套礼仪标准在流传,和《礼仪》记载的周礼已经大不相同。包括现在朝廷使用的礼仪和《礼仪》这本书差别也非常大。”

“这次动摇的也只是士族坚持的那一套,波及不到民间和朝廷,您尽管放心。”

李世民松了口气道:“那我就放心了。”

岳山继续说道:“前两年孔尚书就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大唐的礼仪,准备用唐礼取代《礼仪》,我估计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李世民道:“这件事情我知道,他还拿那本书给我看过。这两年朝廷的各种庆典都是按照他整理出来的唐礼来施行的。”